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座当时名为安东(1965年改为丹东)的边城赢得了“英雄的城市”称号。70年前,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时刻;这里的人民为支援抗美援朝,竭尽全力、尽其所能,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今,战争硝烟虽已散去,但这里留存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牺牲奉献与英雄故事。
丹东人民与志愿军建立了没有血缘的亲情
与朝鲜隔江相望,最近的地方只有几百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丹东在抗美援朝前夕及抗美援朝期间集结过大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多群众家里都安置过志愿军战士。短暂的相处中,丹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建立了一种没有血缘的亲情。
在当时安东市的九江街,曾有一处被志愿军官兵亲切称为“73号驿站”的老房子,见证过丹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那是一座用青砖和废弃旧船板建起的二层小楼,房主是赵连有与高守贞夫妇。从1950年到1953年,他家先后10多次接待了100多名志愿军战士。高守贞对这些战士格外关照,不仅把宽敞明亮的二楼让给他们住,而且经常帮他们做些缝补浆洗的活儿。志愿军战士也经常帮她劈柴、挑水、扫院子,就像一家人。战士们到了朝鲜战场后,常常给他们家写信,还有很多战士会把重要的私事托他们帮忙处理。当时,赵家人常常往返于邮局为前线的志愿军代领或转寄包裹邮件。久而久之,这里被志愿军战士们亲切地称为“73号驿站”。2010年的时候,曾在这里住过的志愿军战士,已经95岁的老人陈公墨与赵家的三儿子赵玉斌取得了联系并在成都见面,续上了60年割不断的亲情。
丹东人民与志愿军的血浓于水的感情还体现在对伤病员的救治护理上。战争开始后,每次战役下来,都有很多伤病员回丹东医治。当时,安东市妇联发动群众成立拥军服务队和小组,有的街区还自发成立“老妈妈服务队”,深入军营和医院,缝补衣服被褥、护理伤病员,冷淑梅的事迹就很典型。冷淑梅是个农业户,按当时政策农业户护理伤病员,一人给一分地。她积极报名参加护理工作后,坚决不要政府分给的土地。被分配到铁路医院后,她不仅给伤病员喂饭、擦身样样主动,而且还主动承担洗血衣等任务,以至于走路都带小跑,累得上厕所都能睡着,一人前后总计护理了100多位伤病员。
在丹东,还有这样一组数字承载着群众对志愿军的深情。据丹东市史志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抗美援朝期间,丹东人民为志愿军做军鞋388924双,做大衣10538件,做被褥316450床,洗衣服588952件,有上万名妇女夜以继日护理伤病员。
铭记英雄光辉事迹,弘扬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丹东这个与朝鲜战场一江之隔的城市,对英雄的志愿军流血牺牲的事迹有更真切、更深刻的体会。
铭记是对英雄最真挚的致敬。丹东很早就开始收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物和英雄事迹。1953年辽东省决定成立辽东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开始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改名为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继续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1957年7月,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设置“抗美援朝纪念展室”,第一次展出抗美援朝战争文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英模烈士事迹。1958年9月,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改名为安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并专门派人在志愿军部队、全国各地征集抗美援朝文物。此后的60多年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经历了多次搬迁,并于1990年、2014年两次改扩建,成为了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如今的英华山上,翻修一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不仅充分利用精心设计的展陈,致力于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抗美援朝历史,还用珍贵馆藏带人们重温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
当年上甘岭阵地上的岩屑、嵌有弹片的树木等珍贵文物,不仅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山头被炮弹、炸弹削低2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的上甘岭战役的残酷,更让人们对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并在最后时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坚守阵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的胡修道等战斗英雄的光辉事迹有深刻体会。此外,志愿军战士王玉才用缴获美军的避弹衣、降落伞带等自制的书签,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副主任于耀亭用美机残骸制作的笔筒、墨水盒等新展出的志愿军战士的“发明创造”,反映了最可爱的人在严酷战火中坚强乐观的精神。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近年来,丹东在维护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同时,还通过军地联手修复了抗美援朝过江通道、烈士陵园等7类92处红色遗址,并聘请10名志愿军老兵作宣讲员,宣扬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