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两位战士为了抢救两位落水的朝鲜儿童而光荣牺牲:一位是罗盛教,因为教科书中收录了他的故事而家喻户晓;而另一位便是史元厚。
“待我们比亲兄弟还亲”
山东省长清县(今济南市长清区)第七区马山乡(今马山镇)史家庄(今潘家庄),在20世纪20年代还是一个仅有3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1929年8月,史元厚就出生在这个村贫农史光成家的一间石屋里。小石屋破烂不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给史元厚带来的只有饥饿和寒冷。1936年尚不足7岁的史元厚就和妈妈一起推磨卖豆腐。起五更熬半夜,全家就靠卖豆腐维持生计,以吃豆腐渣和野菜来充饥,在贫穷与痛苦中挣扎,勉强得以生存。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大批难民流离失所,路上到处是逃难的老百姓,瘦骨伶仃,破衣烂衫。而恶霸地主仍残酷剥削农民,汉奸们更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抗日的烽火在家乡一带燃烧起来,地处抗日根据地的潘家庄终于来了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史元厚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1941年在他刚满12岁的时候,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道理,参加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帮助县武工队、县大队侦察敌情,为抗日武装送饭送信,还帮助附近村民抢收麦子,积极参加和支援八路军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史元厚来到济南托人租了一辆人力车,靠拉人力车维持生活。国民党统治下的济南,穷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他风里来,雨里去,吃力地在街头巷尾奔跑着,有时还要受人打骂,遭到侮辱,生活非常艰辛困苦。
1947年春,史元厚从济南回到已经解放了的家乡。当他看到家乡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时,打心眼里高兴。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史元厚于是和当年的儿童团团长史盛堂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鲁南军区独立团。同年秋,该团奉命开往肥城附近地区,经常在长清、平阴、东平、宁阳、泰安一带流动作战。一天晚上,首长交给史元厚一项任务:要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千方百计与兄弟部队取得联系。史元厚斩钉截铁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当晚,他背上手榴弹,巧妙地越过封锁区,机警勇敢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表扬与肯定。
1949年5月,史元厚所在的部队改编为铁路人民警察,他从此成了上海铁路管理局公安处直属警卫中队的一名警士,决心在实际斗争中接受考验。当时上海刚刚解放,社会秩序相当混乱,暗藏的敌人经常在车站和公共场所进行捣乱。史元厚每逢值班时,总是百倍地提高警惕,尽职尽责,严防敌人的破坏。他忠于职守,手握钢枪,为保卫人民的铁路安全而努力地工作着。
史元厚来到上海,虽然生活条件变了,但他的思想观念没有变,始终保持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盖的那床旧棉被还是他刚参军时发的,同志们都劝他去领新的,而他深知国家遭受的战争创伤还没有恢复,目前还很穷,自己少领一床棉被,就能给国家和人民减少一点负担。他常对人说:“我现在吃的穿的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好多了,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咱啥时候都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他从不讲究个人吃喝穿戴,衣服鞋袜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把节约下来的新鞋袜送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星期天,他主动放弃休息,留在连队值勤,让别人去洗澡、理发、看电影。同志们看到他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感激地说:“元厚真是个好同志,待我们比亲兄弟还亲!”
史元厚还经常找新入伍的同志谈心叙旧、拉家常,发现他们有什么困难,就尽量帮他们解决。有位刚入伍的小战士,晚上站岗不习惯,思想压力很大,史元厚知道后,就主动陪他一起站岗。天冷了,就给小战士披上棉衣,鼓励他值勤时要胆大心细。
史元厚从自己的成长中深深地悟得,要想做一个称职合格的人民战士,必须要有文化。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坐在树荫下认真读书学习,且总是边读边思考,还不时地把重要的词句、段落标出来,反复阅读、理解直至能背下来。史元厚小时候没读过书,因此非常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上扫盲课时,他总是专心听讲,认真地记生字单词。教员布置的作业,他都是认真及时地完成。到了冬季,朔风凛冽,史元厚的双手冻麻木了,他就端起热水杯暖和暖和,脚冻僵了,他就站起来跺跺脚,继续读书写字。史元厚如饥似渴、认认真真地刻苦学习,终于以优良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于1951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
“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史元厚在父亲和家人多次来信催他回家完婚之时,他毅然决然作出了选择:到朝鲜去!从接到父亲来信的第二天起,他就连续七次向上海铁路管理局公安处递交申请报告,坚决要求到抗美援朝的第一线朝鲜战场上去。1953年2月的一天,上级终于批准了史元厚的申请!他连夜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和家人。
在上海铁路局召开的欢送大会上,领导同志把一朵朵光荣花戴在即将出征的战士们胸前。史元厚激动地说:“同志们,我决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为人民立新功。我要在火线上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入党,为朝鲜人民,为祖国人民争光。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我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史元厚一到朝鲜就和战友们一起向部队领导写请战书,决心尽快赶走侵略者。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管总局第一大队的一名警卫战士,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所在部队一起打山洞、修坑道。这是块“硬骨头”,挖战壕时手被磨出了一串串血泡,扛木头把肩膀磨破了皮,但他一声不吭,忍着疼痛坚持着,丝毫没有耽误干活。有时给养供应不及时,就经常用雪拌炒面充饥,累了就枕着石头露天休息一会。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连续干了57天,终于从岩层下开出了一条掩体坑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一次,一列满载着棉花、汽油等军用物资的列车在山洞里突然起火,浓烟滚滚,火势蔓延,如不及时扑灭,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危急关头,史元厚一边跑一边高喊:“同志们,快去救火!”大家闻声纷纷跑向现场奋力抢救。只见史元厚迅速钻进山洞,冲向火场,烟熏得他喘不过气来,两眼直流泪,什么也看不见,他的脸和手被烫伤了,衣服被火烧黄了,但仍奋不顾身地救火。同志们看到这种情景,硬是把他拉了出来。只见他在地上一滚,然后提起一桶水浇在身上,又冲了进去。经过激烈的扑救,烈火终于被扑灭了。满载军用物资的车厢保住了。
还有一次是1953年5月13日,美军飞机轰炸平壤北边顺安地区的石岩水库,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水中,捞起被炸倒的电线杆,接通了电话线路,保障了军用通讯的畅通,史元厚和战友们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表扬。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为了庆贺胜利,同年冬季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看望志愿军。12月1日,慰问团第八总分团前来史元厚所在的部队慰问,他和战友们担任警卫任务。史元厚所在的铁道部队分住在几个地方,他和战友们护送第八总分团去二连慰问演出,完成警卫任务后战士们奉命返回部队。黄昏时分,史元厚路过平安南道安州火车站,火车站北面有座龙潭岭,山岭下有一座小桥,桥下有个龙潭池,几名朝鲜儿童蹲在雪橇上在冰面上滑冰。
突然,两名儿童陷入冰层裂缝中,一名自己逃脱,另一名卡在冰缝之中不能挣脱,孩子们大声惊叫了起来。路过这里的史元厚闻声立刻跑了过去,只见那个落入冰窟的儿童扒在冰沿上挣扎着、哭喊着。史元厚见状立即脱掉棉衣跳到冰面上,伸手去拉那个朝鲜儿童。可是冰层太薄了,只听“哗啦”一声,冰面塌陷下去,两人一起落入了一丈多深的冰水中。冰水透心刺骨,史元厚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了落水儿童,他费力将儿童托出水面,但当儿童刚要爬上冰面时,冰层又塌下去了,儿童又一次落入水中。史元厚再次潜入水底找到了他,并用力向水面托举,可是没有成功。当史元厚第三次找到落水儿童后,身体已被冻得麻木了,他精疲力竭,硬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儿童托出水面,最终落水儿童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全身被冻僵沉入了水底,再也无力浮上来了。
··战友们赶来了,居住在周围的朝鲜群众也都赶来了,不少人还先后跳入龙潭池中寻找史元厚。经过40多分钟的营救,最终把他打捞上岸。大家有的赶忙对史元厚进行人工呼吸,有的脱掉棉衣,用自己的胸膛拥抱着他,希望他能苏醒过来。然而,史元厚却永远安详地闭上了双眼,牺牲时年仅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