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执行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破产审判

 

【党史故事】炒面是志愿军打赢战争的一大功臣,周恩来曾亲自动手参与炒炒面

  发布时间:2020-11-11 17:17:41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巍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吃炒面的一个细节。和他差不多同期入朝的摄影记者李晞,则用镜头记录下同样的场景,留下了抗美援朝战地摄影的名作《一把炒面一把雪》。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在作战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相去悬殊情况下进行的战争。在支撑战争的后勤供应上,双方更是天差地别。

同美军嘴里的各种罐头、方便食品甚至咖啡、口香糖相比,作为志愿军最主要口粮的炒面,几乎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食品,“一把炒面一把雪”,是抗美援朝战争之艰苦最真实又最凝练的写照。

也正是炒面,解决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伴随着战士们浴血奋战,“一把炒面一把雪”,“炒面加步枪,赶跑了美帝野心狼”。

炒面是志愿军打赢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大功臣。

来自老红军的“食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离不开后勤的保障。

1950年10月中旬,志愿军入朝前,东北军区后勤部在边境地区共储备粮食1.67万吨,食用油400吨,干菜920吨,这些物资的储备,为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初期物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志愿军进入朝鲜、战争完全展开之后,后勤还是极大地拖了志愿军的后腿。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补给方式主要是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形象说法是“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出国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沿用就地筹粮、部队各自解决吃饭问题的老办法根本行不通。志愿军的物资补给依赖国内供应,运输线漫长,补给任务繁重。尤其是敌人依仗海空军优势,把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作为战略方针,上千架飞机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实行“天上挂灯、路上撒钉、地下炸坑”立体封锁。

战争初期,志愿军用于运输物资的400辆汽车,在战争开始仅仅三天后,就损失了一半。

因为后勤跟不上而造成前线部队断粮饿饭的情况经常出现。第一次战役过程中,第42军曾断粮三四天,被迫挖土豆充饥。第407个营饿饭3天。

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主管后勤工作,压力巨大,心急如焚。他在《抗美援朝回忆录》中记载了数次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为此大发雷霆,“后勤供应出的问题,彭总和我都知道”,“我们在前面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由于客观困难太多、太大,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压力更大的是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都由东北军区后勤部负责。筹备第一批入朝的数十万大军给养已经让东北军区后勤部犹如泰山压顶,而现在后勤问题面临的“太多、太大”的客观困难,又压在了李聚奎这个第一责任人头上。

客观困难,总结起来有这样几条:战场上美军飞机疯狂轰炸、补给线遭破坏损失严重;部队连续运动作战,无暇做饭;生火做饭的火光和炊烟容易暴露目标,招致敌机轰炸。

针对这些问题,其实饼干就是非常适合的战地口粮。东北军区后勤部曾尝试大力组织饼干生产供应。但现实问题摆在那里:饼干的成本高,生产相对复杂,而且饼干的体积大,不方便携带,难以满足部队的需要。

除了饼干,还有什么成本低廉、易于生产、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吗?答案还真就被李聚奎想到了。

李聚奎是1928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在苦思志愿军给养供应问题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之时,他忽然想到了十几年前,西路军受挫祁连山,部队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沿途乞讨,寻找党中央。途中,他在青海、宁夏一带吃过几次当地百姓给的炒面。炒面和点水就能吃,便于携带,易于保存,而且加工简单,正符合志愿军作战的需要。

李聚奎首先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按照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分生产加工一批样品,这些混合的粮食经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就成了易于保存、运输和食用的野战方便食品——炒面。这批样品运到前线后,因其既可避免做饭的炊烟暴露目标,且又食用方便,颇受指战员的欢迎。

彭德怀和志愿军总部的其他首长看过样品后也都十分高兴,炒面样品在前线部队试用后效果很好。彭总专门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炒面,由此登上了抗美援朝的战争舞台。

家家户户忙炒面

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意见,从195011月下旬即第二次战役发起前后,开始向前线大量供应炒面。

为此,东北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规定》把制作炒面的任务向党、政、军、民层层分配,下达各单位每天制作炒面的数量。

在第二次战役过程中,中共东北局又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参加的人员包括东北地区的党、政、军各方面的负责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议的名称定为“炒面煮肉会议”。

“炒面煮肉会议”部署了在一个月之内制作650万公斤炒面和52万公斤熟肉的任务。

即便这样,如果让前线的每一名志愿军战士都吃上炒面,那么所需要的炒面数量是惊人的。即使按照每人每月规定数量的三分之一供应,这个数字也已经达到741万公斤。由于需求量巨大,而且要短时间内准备好,东北军区后勤部就是全力以赴也赶不及。东北人民政府动员了一切力量,但最多也只能解决500万公斤,因此存在很大的缺口。

周恩来总理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中南各省布置任务,发动群众炒面。

11月17日晚,政务院给各地下达炒面任务,要求在一周内赶制60万公斤炒面,送往前线,其中北京承担了5万公斤。

仅仅三天后,即1120日,政务院下达的命令又翻了一番,决定增加120万公斤炒面的任务,布置各地任务也按比例加倍。

于是,在1950年冬天的瑞雪中,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个奇特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做炒面,甚至街头巷尾都支起了炒面的大锅,昼夜不息。炒面特有的香味飘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机关视察炒面落实情况,亲自与机关的同志一起动手炒炒面。周恩来总理左臂曾负过伤,炒面时单靠右臂用力,面部的汗珠直往下流。一位女同志上前抢他手中的铲子,周总理说:“不要紧!我们在国内受点累,这算不了什么。志愿军在前线很艰苦,要把炒面做好给他们当干粮,支援他们打胜仗啊。”

在周恩来的亲自关心和指示下,国内仅用20多天时间,第一批2000吨炒面就送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手中。

有了炒面,打仗时,战士们随身背着一条炒面口袋,饥饿时抓一把炒面塞在嘴里,再吃上几口雪,就可以坚持行军作战。炒面虽然是极为简陋的野战食品,却饱含着祖国人民的深情,极大地激励了志愿军指战员浴血奋战。

1950年1223日,在第二次战役即将胜利之际,为了继续准备打第三次战役,彭总让洪学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所有部队对于东北送来前方之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黄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

据统计,从志愿军入朝到1951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共前运此类干粮3万余吨,占前运粮食总数的16.7%,其中大多数是炒面。洪学智曾动情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志愿军是“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对面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却有着充足、丰富的后勤给养。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所吃的食物通常被制成罐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肉类为主的M系列罐头,以饼干为主的B系列罐头包括糖果和咖啡、可可粉或柠檬粉等速溶饮料。每个士兵每天有三个M罐头和三个B罐头,此外还配有口香糖、巧克力、餐巾纸等附属物品。如果是节日,还会有额外的节日餐,比如感恩节普通士兵的晚餐,菜谱是烤火鸡、薯条、牛肉馅饼、沙拉、水果蛋糕,甚至还有一份鸡尾酒。

正是靠着“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连续发起五次战役,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23万多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