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执行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破产审判

 

【党史故事】毛主席称赞“最会带兵打仗”的人是如何开始他的军旅生涯的

  发布时间:2020-08-20 17:23:13


最会带兵打仗的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粟裕诞辰113周年。粟裕是我国“常胜大将”之一。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粟裕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取得了车桥大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一系列经典战役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毛泽东曾预言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亦称赞他“最会带兵打仗”。正是在湖北武汉,粟裕从学生成长为了一名战士。

粟裕一生戎马倥偬,其军旅生涯是从武汉开始的。

宾阳门是老武昌9大城门之一,位于蛇山南麓。1927年5月末的一天,10米高的宾阳门城楼下,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教导大队正在招募学员。一个年仅20岁的湖南籍小伙出现,在报名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粟裕。

来到宾阳门之前,粟裕是怀揣革命理想、遭受反动军警迫害的进步学生,离开宾阳门之后,他的身份转变为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

两年前,1925年春天,18岁的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内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共青团。

1927年5月,“四·一二”政变后不久,粟裕参加了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的活动,被当局通缉。反动军警派出两个营将“二师”团团围住,粟裕和一些同学悄悄从校内下水道撤离到了常德城外,挤上了开往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昌的火车。

他们一到武昌就接上了组织关系,知道党在叶挺领导的24师设立了一个教导大队。5月末,粟裕来到设在宾阳门的招募处,办好入学手续,进入教导大队。教导大队当时驻扎在武昌宾阳门外一所学校里,专门接收两湖地区被迫害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学员有1000多名。

教导大队的很多学员,革命热情虽高,但缺乏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为了尽快把他们打造成掌握武装的革命军人,与一般军队“三操”不同,教导大队实行“四操”:早晨一次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课目操练,黄昏一次军事体操。

每天清晨起床号一响,迎接学员们的便是例行的10公里长跑,到达终点时按先后次序站队,最后一名站在队尾。军事训练中,一个动作不符合要求,就要重做十几次,直到完全合格了才做下一个。有时一个排以至一个连都重复做一个动作,直到全排、全连整齐划一为止。

初夏的武昌烈日炎炎,为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官时常特意命令学员们脱下帽子,承受曝晒;长官训话,大家肃静立正,连虫子叮咬都不准动;食堂的饭菜里经常故意掺杂谷粒、沙子,时间规定5分钟,谁也顾不上细嚼慢咽。

对于这段经历,粟裕描述道:“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动摇了,他们吃不了苦,偷偷地开了小差,成了革命队伍中可耻的逃兵。”但粟裕坚持了下来,习惯甚至喜爱起军队生活。“在伟大的革命熔炉中,钢和渣就这样分出来了。”他说。

“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多年后,粟裕在教育子女时,时常提及早年在教导大队的这段经历,子女做事怠慢、害怕吃苦,会被他大声斥责。

粟裕在教导队受训期间,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常来作报告,每次听完报告,他都备受鼓舞。

周恩来作过两次报告,都是讲形势和任务。粟裕清晰记得,周恩来说话爽朗明快,阐述观点深刻鲜明,分析透彻精辟。报告中,周恩来不止一次地询问大家:“你们都是些学生,怕不怕苦?现在这样严格的军事生活,吃得消吗?”

周恩来的另一段话也让他感同身受——“学会打仗,用革命的军队去战胜反革命的军队,去夺取革命的胜利。”

恽代英讲话很幽默,富有鼓动力量,而且妙语连珠。一次,某部参加讨伐夏斗寅叛军失利,败下阵来。有人嘲讽他们不会打仗,恽代英却力排众议,对学员们说:“我看他们是演习了一次退却。打仗总是要在战争中才能学会的。”从此,“在战争中学会打仗”成为粟裕参加军事斗争实践的指南。

“艰难与死,何者更难受?”粟裕回忆道,一名教员曾作上述发问。有学员回答:“死更难受。”教员摇摇头说:“不对,艰苦比死更难受。死只是一瞬间的事,而艰苦则是长期的、时刻都会遇到的。如果你们能战胜艰苦,那么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

1927年6月,粟裕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中旬,教导大队奉命离开武昌前往九江,为南昌起义做准备。粟裕所在的中队,后来成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的警卫队。


 
 

 

关闭窗口